進口煤大增,對我國用煤安全影響不大
煤炭資訊網 2023/9/18 9:38:02 要聞
如此明顯的進口增量,下一階段未必會延續。基于此,不必擔心進口煤對我國用煤安全造成沖擊。
海關總署9月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8月,我國進口煤炭4433.3萬噸,較去年同期的2945.6萬噸增加1487.7萬噸,增長50.51%;較7月的3926萬噸增加507.3萬噸,增長12.92%。今年前8個月,我國共進口煤炭3.06億噸,同比增長82%。
今年以來,我國煤炭進口量一直維持較大增幅。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,1-7月,我國進口煤炭已達2.6億噸,而去年全年,進口煤炭總和為2.9億噸。增量從何而來,流向哪去?
海外煤價走低帶動進口
事實上,上半年國內原煤供應能力并未減弱。按照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口徑,1-6月,我國煤炭產能繼續釋放,原煤產量完成23億噸,同比增加約9700萬噸,增長4.4%。尤其迎峰度夏期間,全社會存煤維持高位。自產煤不少,為何還會出現大量進口?
易煤研究院總監張飛龍告訴記者,首先是受國際能源形勢變化的影響。俄烏沖突爆發以來,國際能源價格一度飆升,加上多國搶煤態勢,海外煤炭價格一度高漲。也正因此,去年我國煤炭進口態勢較為低迷。“到了今年,海外煤炭價格持續走低。比如4、5月,歐洲市場5500大卡動力煤價格跌破100美元。而當時,國內煤價正處在高位,有些進口煤甚至比我們簽的長協煤還便宜,價差成為帶動進口的主要原因。”
“性價比是決定性因素。”福建某電廠負責人告訴記者,“去年那個價格,很多電廠直呼‘要不起’‘越發越虧’。今年電廠采購時更注重價格優勢,在2022年進口基礎較低的基礎上,增幅明顯。”
數字更有說服力。以今年7月為例,海關總署數據顯示,進口動力煤共計3091.3萬噸,同比增長96.17%,創2012年以來同期新高。1-7月,累計進口量同比增長高達97.85%。“除了印尼、澳大利亞等穩定來源,今年還出現非主流貨源。”中國煤炭市場網副總裁、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理事李學剛解釋道,“來自南非、加拿大、哥倫比亞的煤炭,過去沒有,今年全部來了。”
僅對部分區域影響強烈
煤炭在我國發揮著主體能源的作用,進口量大,會不會影響能源安全保供和兜底?在張飛龍看來,答案是否定的。“進口煤體量再大,本身占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的份額也不到10%,整體沖擊沒那么大。”
上述福建某電廠負責人表示,其所在的電廠屬于煤電聯營性質,煤炭由集團公司統一調度,進口量基本也按照年度計劃均衡采購,因此未發生特別大變動。“相比之下,進口煤對沿海局部區域、部分電廠的影響要大得多。”另一位來自海南某電廠的人士告訴記者,該廠對進口煤的需求主要由機組選型決定,今夏進口量比較穩定。“我們本來就是摻燒,需要約30%的印尼煤作為搭配,這個比例是固定的。加上有長協煤做保障,進口量并沒有大增。據我了解,增量主要出現在地方電廠,或者說長協執行不是很到位的地方。”
據記者了解,我國每年進口的煤炭約75%流向東南沿海地區,進口煤亦是這些區域電廠的重要補充。“1-7月,進口動力煤增加了1億多噸,對比之下,沿海八省電煤消費只增加了不到2330萬噸,供給端的強力增加對沿海市場沖擊強烈,造成了供大于求的格局。”李學剛稱,由于進口量主要在沿海市場,對內陸煤市的影響相對弱化。
其中,對沿海現貨市場的沖擊尤為明顯。李學剛認為,進口煤超預期增加,重創沿海地區現貨動力煤的貿易生態。“對煤炭進口商來說,低價是非常友好的價格。沿海地區煤價反轉太快,進口商自己也踩不準節奏,今年以來這部分虧損面已超過90%。”
進口增量未必會延續
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,如此明顯的進口增量,下一階段未必會延續。基于此,不必擔心進口煤對我國用煤安全造成沖擊。
李學剛分析,從國際市場看,俄烏沖突發生后,對全球煤炭乃至能源貿易的重構尚未完成,我國進口煤大增,更像是重構過程中出現的異常事件。下一步,國際煤炭市場能否支撐我國長期保持較大的進口體量,目前存在不確定性。再看國內市場,近五六年來,我國海運煤炭貿易進口量,穩定保持在世界煤炭海運貿易的1/5左右。直至今年上半年,該比例已升至26%以上。“原來一年大概進口3億噸,高峰時能達到3.2億噸,今年進口量預期可能在4.4億噸左右。后期能不能繼續保持這樣的增量,同樣有待觀察。”
鄂爾多斯煤炭網分析人士吳文靜撰文稱,下半年,隨著歐洲、日本、韓國、印度等市場進口煤量增加,海外煤炭價格很可能止跌上漲,促使我國煤炭進口成本壓力大幅增加,對國內市場形成支撐。今年四季度,迎峰度冬、電廠囤煤及冬季取暖負荷提高等因素,將帶動國內煤炭需求再次提振,疊加周邊國家需求回暖,我國進口煤量環比增長速度有望逐漸收窄。
“其實,迎峰度夏即將結束,現在已經能看到下降趨勢了。”張飛龍表示,隨著海外煤價回升,國內外市場煤的價差正在收縮,進口煤優勢隨之減弱。“夏季用煤高峰接近尾聲,電廠采購需求低迷,部分煤種到岸價格與國內煤價甚至出現倒掛,由此很可能引發進口邊際減量。”
作者:朱妍
來源:中國能源報 編 輯:也禾
聲明: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(本網通訊員除外)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